屬於經濟糾紛不屬於經濟犯罪

屬於經濟糾紛不屬於經濟犯罪

傳統家事糾紛案件,一般是指涉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案件,如離婚、贍養、撫養、扶養、繼承、分家析產等,現在已經涵蓋了婚姻無效、撤銷婚姻、離婚後損害責任、人身自由權、夫妻財產約定、婚生子女否認、生父確認、同居關係析產和探望權、監護權、被繼承人債務清償、遺贈撫養協議、涉外婚姻和涉老婚姻等,隨着社會轉型的凸顯和深化,家事糾紛衍生的新類型案件呈現多元化。

精選律師 · 講解實例

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的關係



  (一)經濟犯罪和經濟糾紛的交叉案件中的常見問題

合同欺詐和合同詐騙的界限。在處理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交叉案的時候,要先明確經濟犯罪同經濟糾紛二者間的區別,防止將經濟糾紛錯誤定義爲經濟犯罪,而對其採取不公正的處理;再者,也要有效避免對應當認定爲經濟犯罪的行爲,只是在表面上追究民事責任,這樣必然會放縱犯罪。

在社會生活中,合同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作爲一種很普通的社會文字現象,其已經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有效分別合同詐騙犯罪和合同欺詐是很關鍵的問題。合同詐騙同合同欺詐二者同屬於合同的衍生物,均涉及到了合同履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衝突,通常來說,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性質是相同的,都屬違法行爲,都具社會危害,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其動機目的不同。合同詐騙行爲人只是想單方面的享受合同條文中所規定的權利,而不想履行義務,行爲人地目的是:利用簽訂合同的辦法,達到非法獲取對方利益的目的(此處所講的非法獲取是指,用欺騙的辦法把將對方的財產轉到自己的掌控下,並會以所有人身份將其儲存、使用及收益)。合同欺詐指的是合同當事人一方,用故意欺騙的方式使對方陷入錯誤並且與其訂立合同,以使另一方當事人做出錯誤地意思與決定爲目的,從而透過履行合同來謀取非法利益,實質爲謀利。故在欺詐性的合同中,欺詐人在主觀上並沒有非法佔有地目的,也沒有不履行合同地意思,目的在於用欺詐的手段與另一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從履行合同中來謀取利益。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判斷是否有非法佔有爲目的是個關鍵亦是難點。

其次,其客觀方面存在差異。衡量合同詐騙還是合同欺詐,除目的與動機不同外,行爲人的客觀表現也是以關鍵因素。詐騙罪的行爲人目的是無償的使用以及取得合約人的財產,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意願,所以他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表現是:虛構合同的主體;攜款逃匿;大肆揮霍對方的財物;虛設擔保等。而在欺詐中,行爲人通常表現爲過分的誇大質量,自己地履行能力,以及數量等等。應注意的是,隱瞞真相表現爲不告知或告知虛假的合同標的物的瑕疵,不聲明自身履行合同能力缺陷等。由此可見,二者雖均爲欺詐性合同,但合同詐騙故意有無償佔有的因素,且不會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而合同欺詐是爲了在履行合同的同時獲取不法利益。

再次,在實踐之中,還應該注意其欺詐的程度。只有超過法律規定限度的欺詐才構成合同詐騙罪。在商業往來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欺詐的行爲,而這一行爲與合同詐騙之間存在着一個明顯的度的差異。只要對事實的歪曲度沒有超出在商業慣例中被許可的範圍,就尚未構成犯罪。所以,欺詐程度也可以作爲罪與非罪的區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