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 欺詐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欺詐,是行爲人故意製造假相、隱瞞事實真相併可能使他人誤解上當的行爲。那麼在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呢?只要欺詐行爲人有故意實施欺詐行爲並有導致他人誤解上當的可能性,就構成欺詐。欺詐行爲人實施的欺詐行爲必須有導致他誤解上當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對現實社會關係的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至於是否產生了他人受騙的結果,則不影響欺詐的構成。而欺詐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呢?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 欺詐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一、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

1、客觀要件

欺詐行爲是欺詐在客觀方面的基本構成要件。沒有客觀方面的欺詐行爲存在,就意味着中國法律保護的社會關係沒有受到實際侵害,欺詐就不可能存在。只有當行爲人欺詐的故意已經透過具體的欺詐行爲表現出來,並且在客觀上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廣告欺詐。

由於社會經濟生活紛繁複雜,決定了欺詐行爲形式的多樣性,儘管欺詐行爲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是歸納起來,可以分爲作爲與不作爲兩類。所謂作爲,就是用積極的行動實施的欺詐行爲。作爲的形式是欺詐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所謂不作爲,是指行爲人有履行告知真實情況的義務,而故意不履行告知義務而構成的欺詐行爲。行爲人告知義務產生的根據有法律上的規定、合同的約定,交易習慣或者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欺詐在客觀方面,並不要求有他人上當受騙、造成損害的實際結果的發生,只要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即可。因爲欺詐行爲從根本上違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故即使未造成任何人的實際損害,也擾亂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對欺詐行爲認定基本點是行爲,不是結果。

“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的確定,是根據主觀標準還是根據客觀標準來判斷呢?主觀標準是根據特定受欺詐人的具體情況,而客觀標準是依據欺詐是否可能使一個理性的普通人在施以平常注意力的情況下,是否可能產生誤解來判斷的。主要採用客觀標準,有利於執法和司法人員掌握,因爲客觀標準不僅易於把握,而且會使執法、司法人員設身處地思考他若是受欺詐者,自己會作出何種反映,同時客觀標準會使人更容易考慮到受欺詐者是哪一類人。

2、主觀要件

欺詐的主觀方面也是欺詐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人的行爲是受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的,欺詐是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構成的。欺詐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是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

欺詐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所謂欺詐故意是欺詐的主體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爲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行爲人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爲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在意志因素方面,行爲人對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根據認識和意志因素方面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把欺詐故意分爲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欺詐行爲人明知自己的行爲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在認識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認識到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的必然發生,也可以包括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可能發生;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對使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着希望發生的態度,“希望”是積極追求使他人上當受騙的一種心理狀態,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點,這一心理狀態和特點和欺詐的目的是一致的,欺詐行爲人對此有強烈的願望。 間接故意是欺詐行爲人明知自己的行爲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行爲人只能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可能性,而不能認識到其必然性;在意志因素方面,間接故意是放任使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的發生,所持的是一種消極的、放縱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以追求其他某種目的的行爲爲前提,具有伴隨性的特點。在欺詐的構成要件中,無論行爲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都不影響其行爲的構成,但是過失行爲不能構成欺詐行爲。

二、欺詐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1、根據我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民事行爲因欺詐被撤銷後,當事人應當返還財產,將其恢復到欺詐行爲發生前的狀態。一般認爲,返還財產爲欺詐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之一。

在《民法典》中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爲可撤銷的行爲。

2、欺詐行爲常常因觸犯多個法律部門的規定,從而將使行爲人承擔民事的、行政的乃至刑事的責任。

綜上,是關於“哪些情況下會構成欺詐”以及“欺詐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此外,我們還應知道,在欺詐手段上,“故意製造假相”既包括了口頭的即“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的欺詐手段,又包括了以書面或行爲等方式爲欺詐行爲的欺詐手段,其涵蓋面更爲準確和全面。所以當您感覺自己被欺詐時,建議您最好是及時去諮詢專業的律師,避免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