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維權:氣節高於是非!

徵收維權:氣節高於是非!

剛剛過去的週末,中國乒乒球隊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在中國公開賽中集體退賽一事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最高度關注。

一時間,圍繞中國乒乓球隊、乒協、乒羽中心、總局的話題甚囂塵上。

那麼,對於廣大身處徵地拆遷旋渦中的被徵收人而言,在看熱鬧之餘又能看出什麼樣的門道來呢?本文,在明律師想傳遞給廣大被徵收人一個理念:徵收維權,氣節高於是非!

在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有一段臺詞讓在明律師印象深刻:當官的,明理還在其次;關鍵是得有氣節,而你沒氣節!此次乒乓事件後,有媒體人發表文章《血性高於是非》,表達的是類似的意思。

而在徵收維權中,這一理念同樣適用——氣節高於是非。

其一,徵收全過程是徵收方發起、主導的,而不是被徵收人上趕着要拆除自己的房屋。

誰“挑”事兒,誰就要負責任,這是最樸素的道理,不需要任何法律專業知識就能明白。

譬如此次乒乓事件,既然是總局要搞所謂“扁平化”改革,在乒乓球隊總體局勢穩定、成績斐然之時突然出手實施“改革”,那麼由此產生的責任,自然要由改革的發起、推動者承擔。

如果說總局只想着改革,而沒有考慮清楚改革舉措可能產生的震動、後果和可能對穩定造成的不利影響,那是非曲直就已是十分清楚的了。

其二,就補償數額進行維權、博弈,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

許你出招,就得許我還招,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既然徵收方決心以公共利益之名來徵收我們的房屋、土地,那麼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就是其必須履行的法定職責。

而就何爲“公平、合理”進行的維權、博弈,則是各層級法律法規所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

從來沒有在事情到來時老百姓、弱勢羣體一方只能“被動挨打”的道理,於情於理於法都不成立。

因此,被徵收人羣體一定要堅定維權信念,摒棄“維權可恥,簽約光榮”的錯誤觀念,徹底改變對“釘子戶”之稱謂的負面理解,爲自己的權益進行合理合法的博弈、堅持。

須知,在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裏,誰也不是帽子工廠的。

改革、求變,我們支援,但怎麼改,怎麼變,必須商量着來。

妄求利用權勢直接施以高壓迫使弱勢羣體屈從,這絕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改革創新所應採取的方式,被徵收人對此絕不答應。

此次事件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酵,而羣衆關於這件事的態度、立場,徵收維權領域是完全一樣的。

其三,所謂“氣節”,是指人對自己最樸素、直接的主觀意願的表達、堅持,即使堅持的具體內容並不正確,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堅持本身的獨立價值。

就徵收維權而言,被徵收人就是覺得自己的補償太少了,生活水平難以保障。

而敢於透過維權這一動作而將自己的主觀意願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權利覺醒”,就是俗說的“有氣節”。

固然,這一堅持未必符合事實,但也完全可以在協商的過程中得以逐步認識、化解,這種不符合事實的堅持,絕不是錯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徵收維權,氣節高於是非。

最簡單的道理在於,是非問題,自有法院、法律來把控;而氣節問題,則只能在於被徵收人自己!自己不爭氣,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公平正義的法院、法律也沒用。

古語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只要被徵收人敢於爲了自己最樸素的認知一搏,自會有諳熟法律的專業維權律師出手相助。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這對於總局來說是如此,對於徵收方來說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