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滿滿融資困局

運滿滿融資困局
如何走出土地流轉“非糧化”困局
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推行土地流轉的目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農業生產的附加值比較低,透過土地流轉方式獲得土地以後,有相當一部分土地使用者就是搞經濟作物,造成土地流轉以後的“非糧化”。而“非糧化”會危及到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要走出土地流轉“非糧化”的困局,就要從根本入手,提高種糧者的補貼,讓他們給予農戶更多的租金,同時透過示範引導農戶流轉土地,具體爲:首先,構建動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將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在流通環節中的“暗補”改爲在生產環節對農民的“明補”,提高財政補貼效率。逐步使糧食最低收購價成爲“影子價格”,即國家希望糧食達到的“目標價格”,在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補貼生產者。同時,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應該與通貨膨脹率聯動,進而確立以市場調節爲主的動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其次,創新糧食補貼方式,切實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加大糧食補貼力度,增加補貼種類;對糧田經營者按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進行補貼,從而提高轉入戶的種糧積極性。再其次,加大農業科技和基礎設施投入。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將高標準永久基本農田作爲農村的一項公共基礎設施來建設使其成爲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此外,在劃定基本“糧田”時,要選擇面積相當、基礎條件好的耕地,並規定其即使流轉,也不得改變種糧用途,禁止“非農化”、“非糧化”。同時,國家集中力量加大對基本糧田的投入,確保這些糧田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