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法典》內容解讀不當得利?

一、從《民法典》內容解讀不當得利?

從《民法典》內容解讀不當得利?

1、《民法典》中對不當得利的規定

第九百八十五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爲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2)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3)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第九百八十六條 得利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取得的利益已經不存在的,不承擔返還該利益的義務。

第九百八十七條 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其取得的利益並依法賠償損失。

第九百八十八條 得利人已經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範圍內承擔返還義務。

二、不當得利成立的條件

1、一方取得財產利益

一方取得財產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實結果而獲得了或增加了財產或利益上的積累。受益人獲得的利益限於財產利益,即可以用金錢價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屬於這裏的利益範疇。判斷受益人是否受有財產利益,一般以其擁有的財產或利益和如無與他人之間發生利益變動所應有的財產或利益總額相比較而決定。凡是財產狀況或利益較以前增加,或者應減少而未減少,爲受有利益;既有得利又有損失的,損益抵銷後剩餘有利益的,也爲受有利益。

2、一方受有損失

僅僅有一方受有財產上的利益,而未給他人帶來任何損失,不成立不當得利

3、利益與損失的因果關係

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損人所受損失間的因果關係,是指受損人的損失是由於受益人受益所造成的。但受損人的損失與受益人的受益,範圍不必相同,受益大於損失,或損失大於受益,均無不可,它隻影響受益人返還義務的範圍。並且,受損人所受的損失與受益人所得的利益,其形態也不必相同。如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受益的無權處分人獲得的是物的價金,而物的原所有人喪失的是該物所有權,但仍不影響不當得利的成立。

4、沒有法律上的根據

取得利益致他人損失,之所以成立不當得利,原因在於利益的取得無法律上的根據。

如果公民、單位等在沒有法律根據的情形下獲得的利益,且獲利的行爲導致了他人的權益受損,那麼該利益就屬於不當得利。若是遇到利益所有則向自己提出返還的請求,那麼原則上,需要將利益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