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對於共同犯罪而已,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預謀的共同實施犯罪,在對共同犯罪進行量刑處罰的時候,就需要區分其中的主犯、從犯、脅從犯以及教唆犯。根據他們在犯罪過程中起的不同作用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接下來,小編爲你介紹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一、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6條第1款的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包括兩類:一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對共同犯罪的形成、實施與完成起決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是否起主要作用,應從主客觀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對主犯的認定,應以共犯人的主客觀事實爲依據,以刑法第26條的規定爲準繩,不能任意擴大或者縮小主犯的範圍。

對於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即除了對自己直接實施的具體犯罪及其結果承擔刑事責任外,還要對集團成員按該集團犯罪計劃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擔刑事責任。但首要分子對於集團成員超出集團犯罪計劃(集團犯罪故意)所實施的罪行,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分爲兩種情況處罰:對於組織、指揮共同犯罪的人,應當按照其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於沒有從事組織、指揮活動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應按其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

二、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7條第1款的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從犯包括兩種人: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對共同犯罪的形成與共同犯罪行爲的實施、完成起次於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爲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條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是指幫助犯。

從犯是相對於主犯而言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須二人以上)沒有從犯的現象是存在的,而只有從犯沒有主犯的現象則不可能存在。

從犯也應對自己參與的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但根據刑法第27條第2款的規定,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8條的規定,脅從犯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脅下不完全自願地參加共同犯罪,並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爲人起先是因爲被脅迫而參加共同犯罪,但後來發生變化,積極主動實施犯罪行爲,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不宜認定爲脅從犯。由於脅從犯是共犯人的一種,具有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爲,故行爲人身體完全受強制、完全喪失意志自由時實施的某種行爲,以及符合緊急避險條件的行爲,不成立脅從犯。

對於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一)教唆犯的條件

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間接正犯。例如,乙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殺人,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盜竊,甲則是間接正犯(刑法第17條第2款)。

2.必須有教唆行爲。教唆行爲的實質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爲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進而實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爲,則教唆行爲與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爲構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實施了教唆行爲,但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則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教唆行爲的形式沒有限制,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示意性的動作(手勢、眼神等)。教唆行爲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勸告、囑託、哀求、指示、利誘、慫恿、命令、威脅、強迫,等等。但如果威脅、強迫達到了使被教唆人喪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教唆行爲必須是唆使他人實施較爲特定的犯罪的行爲,讓他人實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難以認定爲教唆行爲。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較爲特定的犯罪,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爲條件的,也不失爲教唆行爲。例如,教唆懷孕的婦女在分娩後殺死嬰兒的,也成立教唆行爲。教唆行爲的成立不要求行爲人就具體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

3.必須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來說,教唆犯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爲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故意進而實施犯罪,認識到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行爲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實施犯罪行爲及其危害結果的發生。

(二)教唆犯的認定

1.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籠統地定爲教唆罪,如教唆他人犯搶劫罪的,定搶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如果被教唆的人將被教唆的罪理解錯了,實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時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範圍,教唆犯只對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2.對於間接教唆的也應按教唆犯處罰。間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況。例如,甲教唆乙,(讓)乙教唆丙實施搶劫罪,甲的行爲便是間接教唆。對於間接教唆,也應按教唆犯處罰,即按照所教唆的罪定罪。因爲“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教唆行爲本身也是犯罪行爲,故教唆他人實施教唆犯罪的,仍然是教唆犯。

3.當刑法分則條文將教唆他人實施特定犯罪的行爲規定爲獨立犯罪時,對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應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規定定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於教唆犯的規定(參見刑法第104條第2款)。

(三)教唆犯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29條的規定,處罰教唆犯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即在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以及被教唆的人雖然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但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因而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主次作用來處罰。如果起主要作用,就按主犯處罰;如果起次要作用,則按從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教唆不滿18週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這是因爲選擇不滿18週歲的人作爲教唆對象,既說明行爲人的主觀惡性嚴重,又說明教唆行爲本身的腐蝕性大,社會危害性嚴重,理應從重處罰。此外.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是上述規定的政策理由。所應注意的是,對“教唆不滿18週歲的人犯罪”這一規定,應根據教唆犯的成立條件以及刑法第17條的規定進行理解。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爲教唆未遂。“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通常包括以下情況:被教唆的人拒絕教唆犯的教唆;被教唆的人雖然接受教唆,但並沒有實施犯罪行爲;被教唆的人實施犯罪並不是教唆犯的教唆行爲所致;被教唆的人雖然實施了犯罪,但所犯之罪的性質與教唆犯所教唆之罪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上述情況下,教唆行爲並沒有造成危害結果,故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在對共同犯罪中的行爲人進行處罰的時候,需要先確定處罰的罪名,根據該罪名的量刑再結合各行爲人在犯罪過程中起的作用進行量刑。一般而言,主犯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比較重的,而從犯、脅從犯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比較輕的。針對教唆犯,有的時候處罰輕有的時候處罰重,具體還有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