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迴避原則是什麼?

一、行政管理的迴避原則是什麼?

行政管理的迴避原則是什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關係的;

(二)涉及與本人有本法親屬關係人員的利害關係的;

(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

有應當迴避情形的,本人應當申請回避;利害關係人有權申請公務員迴避。其他人員可以向機關提供公務員需要回避的情況。

機關根據公務員本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的申請,經審查後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也可以不經申請直接作出迴避決定。

第《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

當事人認爲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關係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爲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關係,應當申請回避。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鑑定人、勘驗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複議一次。

二、行政執法的特徵是什麼?

1、主動性

行政執法是爲了實現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一種活動,它必須依職權積極自覺地採取行動,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進行行政執法,否則,就可能失職或是玩忽職守。這是行政執法不同於行政司法的一個特點。

行政司法行爲是一種事後性的救濟行爲,一般說來,沒有當事人的主動申請,裁決機關不得主動採取行動。當然,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主動性,必須是依法的主動;沒有法律依據,則不得主動。

因爲,在行政執法領域,一方面是依職權執法,另一方面則是依相對人申請執法。總之,行政執法必須依法進行,體現的是“沒有法律便沒有行政”的原則精神。

2、廣泛性

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在國家的行政管理過程中實施行政法律規範的行爲,國家行政管理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而也就決定了行政執法內容的廣泛性。

從我國現階段的實踐來看,行政執法不僅涉及公安、工商、稅務、海關、文化、衛生、環保、城建、交通等衆多領域,而且還廣泛地涉及科技、教育、農業、林業、漁業等諸多行業。

隨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推進和日益發展,整個社會生活都將納入法制的軌道,行政執法所涉及的內容將更加廣泛。

3、具體性

與行政立法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特徵相比較,行政執法具有具體性和個案性等特徵。儘管行政執法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它覆蓋了國家行政管理各個領域。

但從其性質上說,行政執法屬於一種具體行政行爲,它大多都是針對具體的人員和具體的事件所採取的行政行爲,因而行政執法不像行政立法那樣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是具有具體性。

4、強制性

行政執法是法定的行政機關實施、適用行政法律規範的行爲,是貫徹、執行國家意志的手段,因而它必然具有國家意志的拘束力和法律規範的執行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現在如果在行政管理這個方面存在着一些問題的話,那麼是需要嚴格的按照我們國家《行政訴訟法》當中的規定來進行處理的,在執法過程當中,如果發現存在着利害關係,那麼是可以本人申請回避,然後由有關機關來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