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是不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和醫療誤診都是出現在醫生診療過程中。醫療誤診在日常生活中也偶爾會出現。醫療誤診是大多是醫生的過失導致的。那麼,誤診是不是醫療事故?患者在遇到醫院誤診後應該採取哪些相應的措施?

誤診是不是醫療事故?

一、誤診是不是醫療事故?

診斷方面的過失,即誤診錯診。正確的治療首先取決於正確的診斷,錯診勢必發生錯誤的治療,輕則延誤對患者的治療時機,重則造成死亡或病殘。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結合法醫學鑑定及屍體解剖結果證實,臨牀診斷的誤診者並非少見,但誤診不一定都是醫療事故。如前所述,限於各方面的客觀因素,如疾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特殊而又複雜少見的疾病難於適時明確診斷;因醫療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的限制等都可能發生誤診,這些都不能籠統地認爲是診斷方面的過失。透過屍體的解剖和病理學檢查證明,臨牀診斷的正確率能達到百分之七下,就可以認爲是一個高明的醫師。患者方面常常認爲診斷錯誤,就是醫療過失,這種認識未免有些偏頗。當然,在各種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出現的誤診,毫無疑問地應屬診斷爲失。

病人因病而出現的症狀、體徵及生化、物理儀器觀檢查結果的表現,是醫生觀察、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而作出診斷的原始資料。若資料不全,或認識、分析片面,或過於相信化驗和儀器檢查的結果(如出現了假陽性或假陰性),而忽視對整體病情的分析,診斷就不正確。由誤診又可導致錯治,錯治又可導致病人的產生不良後果或死亡。這一系列的情況可稱之爲誤診。

二、用什麼標準衡量臨牀誤診?

作者認爲,在法醫鑑定中,應以屍體解剖病理學的診斷結果與臨牀診斷相對照。但是,病理學診斷和臨牀診斷是兩門不同的學科,雖有其一致性,有時亦不完全相符。對不符之處,學術上可探究其原因,以豐富對疾病的認訓。但在追究責任時,卻不能將有爭議部份作爲鑑定結論依據。因爲,病理檢驗、包括組織切片顯微鏡檢這所得,是直觀檢查的結果;而臨牀診斷的依據是病史收集、體格檢查、化驗、物理儀器檢查、病程觀察、治療反應及預後等觀察之所得,是對一系列資料間接概括,在醫學理論指導下,憑藉醫生個人經驗,進行綜合分析的結果。因此,臨牀診斷的正確性,在很大程度取決於醫生的學術水平和臨牀經驗,這是與病理學診斷在檢查對象、環境、條件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臨牀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牀診斷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於醫生的理論學術水平,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診斷之經驗。臨牀醫學診斷確有其困難、複雜、間接的一面。例如,腹腔疾病的鑑別診斷會因一層腹壁之隔而造成如山之障;但一經剖腹探查及病理學檢查,病變的情況及性質大部分便可以一目瞭然。故不能以病理學的觀點去苛求臨牀診斷,不能因屍體上病變典型而輕易指責臨牀醫生“誤診”。鑑定人應對臨牀診斷的困難性及在某些疾病診斷中受客觀條件限制的程度有足夠估計與認識。

三、誤診的種類

1.責任性誤診。責任性誤診是指醫生馬虎從事、疏忽大意、對工作不負責任造成的誤診。在臨牀工作中,各科均有各自的一套採集病史和檢查檢驗程序,醫生必須遵照執行,結合各病例的特點,認真完成診斷工作,否則就有可能造成誤診。常見的責任性誤診錯誤有下列幾種:採集病史草率,不詳細問病史,不重視病人或家屬提供的情況;忽視其它醫療單位或其它科的資料,不重視陪送醫務人員的意見;不認真分析病示;對疑難問題不駐時請示或會診,擅自魯莽行事。

例如,某醫生接診一男性病人,主要症狀是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不排氣和便。醫生在查體時只讓病人把褲子退到下腹部,隨便在腹部聽、叩了幾下,沒有進行全身性全面查體,即診斷爲“急性完全性腸梗腸”,並通知手術室準備手術。術中才發現病人患的是右側腹股溝斜疝,小腸已進入疝囊不能還納,形成狡窄。由於原來按腸梗阻的診斷將切口取在左及臍旁,距疝囊較遠,只得重新再開一刀,進行了疝氣的修補手術,給病人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如果本例接診醫生能認真負責,按規定進行全面查體,這起誤診過失是可以避免的。

另有一例,某育齡期女病人,因下腹包塊2月伴、月經量增多而就診。門診醫生檢查見陰道粘膜充血,白帶量多,子宮體增大如妊娠三個月,質硬均勻,依斷爲子宮肌瘤收入院。病房進修醫生按子宮肌瘤撰寫了病歷。經治醫生沒有詳細覈實,也沒有探測宮腔長度,更沒有進行B超檢查,甚至連月經史都沒問,就同意了子宮肌瘤的診斷,並準備手術。術前沒有執行上級醫生“再詳細探宮腔”的旨示,擅自給病人進行了手術,術中也沒有按照有關規定而先行穿刺,直接將子宮及雙側卵巢全切。術後切開子宮見一胎兒,子宮病理報告爲子宮肌炎。本例是由於經治醫生沒有認真負責地採集病史和進行檢查,術前爲執行上級醫生指示,術中不遵照規程進行,結果釀成了誤診過失。

2.技術性誤診。技術性誤診是由於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低下造成的。醫學各學科均有自身的一整套科學規律,各級醫生必須達到技術水平的要求才能勝任醫療工作。否則,儘管醫生使出渾身解術,也仍然不可避免誤診的發生。爲了提高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衛生行政部門設立了各種考試製度和一系列專業教育的規定,並且在臨牀工作中,建立了查房、會診、病倒討論等規章制度,努力減低技術性誤診的發生率。但是,個別醫務人員仍然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對於某些疾病,基於醫生應該達到的專業水平,依據當時的臨牀表現和檢查結果,如果應該確診而沒有確診或錯診,則屬於誤診。

例如,某病人以發燒、胸背痛向腹部放散、雙下肢麻木、站立不穩爲主訴來診。接診的是一個年輕醫生,他將檢查的重點放在了腹部,查體見腹部平坦、肌緊張,有壓疼及反跳痛,化驗爲白細胞增高,胸透提示左側胸膜炎。該醫生沒有對神經系統及其系統進行全面檢查,即確診爲腹膜炎。於是對病人施行部腹探查術,術中未發現任何病變,只好關腹。翌日,病人出現尿瀦留、雙下肢癱、胸Ⅳ以下感覺減退等症狀,醫生這纔想到進行神經系統檢查。經神經科會診,確診爲硬膜外膿腫,急行胸椎椎板切除、清除膿衝病竈手術。但終因治療延誤,病人感染中毒衰竭死亡。本例年輕醫生,不重視全身系統的體格檢查,將與症狀相關的體徵漏掉,導致誤診,並在此基礎上錯誤施術,不僅沒有根治原發病竈,反而降低了病人的身體狀況,使本來可以透過手術治癒的疾病失去了機會,給病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另有一例,某病人因急性腹痛、伴噁心嘔吐和小便困難5小時而入院。查體見腹膨、右下腹有明顯的壓痛和反跳痛,羅氏症陽性。初步診斷爲闌尾炎、腸梗阻可疑,行剖腹探查手術。術中見闌尾無炎症改變,進行了截除;乙狀結腸呈2100扭轉,腸壁無腫脹和明顯充血,進行了腸扭轉鬆弛復位術。手術醫生沒有探查其他腸管的情況,也沒有向上級醫生報告。術後第三天,因病人嘔吐頻繁,再次開腹探查,見粘連性腸梗阻和迴腸絞窄性壞死,施行了迴腸部分截除術。本例手術醫生,在第一次剖腹探查時,沒有全面檢查腹腔情況,未及時發現迴腸絞窄性壞死,以致延了治療,導致病人死亡,屬於技術性誤診。

本站小編提醒您,發生誤診的原因有主客觀兩方面;主觀方面因素包括臨牀經驗、學術水平及工作責任心。認定是否誤診,首先着重考察其工作責任心。客觀方面因素包括就診時間早晚、症狀表現典型理否、是罕見病還是常見病、醫院條件設備等,鑑定人對此應充分考慮。應允許臨牀診斷與病理診斷誤差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