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保險公司如何賠?

一、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保險公司如何賠?

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保險公司如何賠?

交警出具事故認定書後,賠償的問題可以申請交警調解,也可以向法院起訴,逃逸的司機一般承擔事故全部責任,逃逸案件司機還會涉嫌交通肇事罪,死者家屬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可以不交訴訟費.交強險應該賠償死者家屬死亡賠償金11萬.

二、如何判斷行爲是否屬於“因逃逸緻人死亡”?

判斷一行爲是否屬於“因逃逸緻人死亡”,首先要看這一行爲是否屬於“交通肇事後逃逸”,如果該行爲不屬於“交通肇事後逃逸”,當然談不上“因逃逸緻人死亡”;如果該行爲屬於“交通肇事後逃逸”,則需要進一步分析逃逸行爲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是判斷“因逃逸緻人死亡”的關鍵所在。如果死亡結果與逃逸行爲無關,即無論行爲人逃逸與否、救助與否,均不影響被害人死亡,則不應認定爲“因逃逸緻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後逃逸”處理;如果行爲人的逃逸行爲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即被害人死亡是因爲行爲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則應認定行爲人“因逃逸緻人死亡”。

三、交通肇事後逃逸給出的定性處理有哪些?

實踐中發生的交通肇事後逃逸,且發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大致可分爲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

(1)行爲人肇事後,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爲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爲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爲人雖有逃逸行爲,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沒有因果關係,不符合因逃逸緻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爲人的行爲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2)行爲人肇事後,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爲人並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爲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於不顧而逃逸,行爲人雖有逃逸行爲,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不符合因逃逸緻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爲人的行爲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3)行爲人肇事後,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爲人爲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行爲人的逃逸行爲對死亡結果的發生並無實質上的因果關係,也不屬於因逃逸緻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後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4)行爲人肇事後,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爲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後,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爲人的兩行爲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爲人肇事後,逃逸途中以儘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化爲故意,其行爲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屬於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爲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5)行爲人肇事後,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於無法得到救助的環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果的發生,行爲人的行爲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四、如何判斷“因逃逸緻人死亡"的關鍵所在?

逃逸行爲與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這是判斷“因逃逸緻人死亡”的關鍵所在。但在辦案實踐中,判斷逃逸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簡單。首先要看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前還是之後,如果發生在逃逸之前,自然不屬於逃逸緻人死亡。若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後,如果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送往醫院搶救也無濟於事,則判斷二者的關係也不困難。但對於損傷不是特別嚴重,受害人爲老年人、生前曾某種嚴重疾患者以及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判斷二者的關係往往比較困難,這類案件肇事者與受害人家屬往往爭議較大,肇事者往往認爲系損傷嚴重而死或認爲主要系自身體質問題而死,而死者家屬則往往認爲系延誤治療而死。

認定是否屬於“因逃逸緻人死亡”,一要在案發後,及時調查瞭解案發經過,案發到死亡經過的時間、發現時死者的情況、送往醫院時的情況以及對死者的救治經過,以綜合判斷死亡與逃逸的關係;二要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醫學鑑定機制,需要對被害人進行認真、細緻的檢查,依據醫學科學理論準確認定死亡原因、結果與逃逸行爲之間的因果關係;三是及時進行法醫學鑑定,必要時要透過屍體解剖以判明死因,爲案件準確定性和公正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保險公司會視情況而定,也會根據事件之後,肇事者和被害者的行爲來做出相應的判斷給出合理的賠償,保險公司方面應該有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