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一方死亡怎麼訴訟時效進行判斷?

一、合同一方死亡怎麼訴訟時效進行判斷?

合同一方死亡怎麼訴訟時效進行判斷?

合同一方死亡判斷訴訟時效的話是兩年時間,訴訟或者仲裁時效是權利人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解決爭議,保護其權益而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法定期限。法律規定訴訟時效的目的,在於促使當事人儘早行使權利,儘快解決當事人間的糾紛。

一般的合同糾紛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爲二年,幾類特殊的爭議,如租賃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爭議,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丟失或損毀的爭議的訴訟時效爲一年。

由於合同的複雜性、地域性,因此,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爲四年。其他法律規定了特別時效的,依照其規定,如海商法規定的貨運賠償請求權的時效爲一年。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自當事人知道或者當應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二、如何預防合同糾紛

具體說合同糾紛的預防,進行合同糾紛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項措施:

1、充分了解《合同法》及其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規定

《合同法》是規範當事人合同行爲的基本法律、當事人應當予以充分的瞭解,除此之外,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也對某一具體合同或合同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規範。如《保險法》對保險合同作了具體規定,知識產權法對有關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合同作了具體規定等,當事人也應予以瞭解。

《合同法》規定的主要內容有:合同的含義,訂立合同的基本原則(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合法等)合同訂立的程序,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合同履行的原則、抗辯權、中止履行、代位權、撤銷權等。合同變更和轉上的條件與程序,合同終止的事由、程序、條件等,違約責任,合同的具體種類(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技術合同、委託合同)等,當事人瞭解了合同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有利於詳細,合法地訂立合同條款,避免因合同條款的漏洞或無效而引起合同糾紛。

2、調查瞭解對方當事人的履約能力等狀況。

訂立合同之前事先調查瞭解對方當事人的資信狀況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欺詐糾紛和違約糾紛。調查瞭解資信狀況主要指查驗對方當事人的營業執照,瞭解對方當事人的信譽程度等。如果對方當事人資信狀況良好,則合同訂立後履約就可能得到保證;如果對方當事人資信狀況不佳、商業信譽不好,甚至瀕臨破產境地,自然欠缺或沒有足夠的履約能力,與這樣的當事人簽訂合同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合同訂立後也會產生糾紛。

我們國家對於這樣的一種訴訟時效規定,指的就是合同糾紛發生之後,已經到了這樣的需要履行的期限屆滿,再計算一個兩年的時間或者是20年的時間,無論是多長的時間方面的規定的話,不會因爲當事人的主體的狀態來發生一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