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法定監護人,法定監護人怎樣界定

如何確定法定監護人,法定監護人怎樣界定


對於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來講,由於其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因此需要設立監護人來監督管理其行爲和財產。那麼實踐中,該如何確定法定監護人呢?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下面就讓本站小編爲您做詳細解答。

一、如何確定法定監護人

監護人制度,是對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設定專人保護其利益,監督其行爲,並且管理其財產的法律制度。

法定監護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監護人範圍和順序的監護。法定監護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擔任。通則第16條第1款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對子女享有,是當然的第一順位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沒有監護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關係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父母單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或村委會、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的範圍和順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關係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民政部門。

法定監護人的順序有順序在前者優先於在後者擔任監護人的效力。但法定順序可以依監護人的協議而改變,前一順序監護人無監護能力或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權從後一順序中擇優確定監護人。

《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二十七條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二、監護人能否處分被監護人財產

(一)監護是爲了監督、保護未成年人而設定的一項制度。其中,承擔監督、保護義務的人稱爲監護人,受監督和保護的人稱爲被監護人。監護人一般由與被監護人有親密關係的人承擔。根據《民法典》第27條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關係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

(三)擔任被監護人的代理人,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承擔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法律同時規定了監護人除了爲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隨意處置被監護人的財產。

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與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也是不太一樣的,對於未成年人法定的第一監護人應該是其父母,而對於精神病人而言,則法定第一監護人應該是其配偶。希望透過本站小編整理的內容,大家能夠知道該如何確定法定監護人。更多這方面的內容,你可以到我們本站網站的相關欄目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