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存在哪些問題?

國有文化企業是國家所有的,從事文化經營活動,以營利爲目的的經營主體。可以說,國有文化企業在我國的藝術文化市場上起着風向標的作用,對大衆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國有文化企業也要不斷的進行改革,以適應市場的需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那麼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存在哪些問題?小編今天小議一番:

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存在哪些問題?

一、 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

當前國有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機制、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水平和法人治理結構與市場經濟發展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1.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機制仍需完善

在管理體制方面,國有文化企業轉製爲企業後,雖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但尚未與主管部門脫鉤,企業負責人任免、生產經營、資產財務、職工薪酬等由主管部門具體管理,需要轉報和審批的事項與環節較多,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範圍尚未明確。

在經營發展方面,部分企業依賴行政資源配置,仍需承辦主管部門交辦的任務,市場活力和發展空間明顯不足,跨行業發展較爲困難。

2. 現代企業制度仍需完善

國有文化企業產權制度、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制度與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還存在差距,部分企業發展規劃不科學,經營機制不靈活,技術創新不足,債務負擔沉重,經營持續困難;部分企業依然依賴主管部門劃撥行政資源,比照黨政機關行政級別辦事,市場競爭力不強。

3. 法人治理結構仍需完善

國有文化企業轉企改制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部分公司制企業形式上設立了“三會一層”,但實際上董事會、監事會職能嚴重缺位,仍存在“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

部分企業“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執行不規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沒有得到實際落實,內部激勵制衡機制和管理制度尚未配套完善。

二、企業經營發展層次有待提升

隨着科學技術和消費方式的快速變革,國有文化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有待提升,綜合類專業人才儲備尚顯不足,與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不相適應。

1. 受科學技術和消費方式變革影響較大

由於新興文化企業依託網絡化、數字化技術,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手段,能爲消費者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更順應消費潮流,其幾何式發展模式對部分國有文化企業傳統發展模式形成較大沖擊。

部分企業面臨着用戶流失、發行量下降、廣告收益減少、市場佔有率降低等諸多困境。

2. 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有待提升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對手,部分企業對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創新和傳承商業運營模式的特點、規律和有機結合認識不到位,市場定位不夠準確、經營策略不夠靈活,經營策略的調整和營銷方式的轉變滯後於市場變化的客觀要求,大量優質的版權等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面對市場競爭還存在畏難情緒。

3. 綜合型專業人才儲備尚顯不足

混合所有制、跨媒體經營的背景下,部分國有文化企業用人機制尚不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尚未建立,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水平等不盡合理,懂文化、懂市場、懂技術、善經營、善管理的綜合型人才和企業家稀缺,企業的人才儲備不能滿足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集團化運營和綜合競爭力有待提升

國有文化企業經營業務同質化,協同創利能力不強,綜合競爭力後勁不足,與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不相適應。

1. 經營業務同質化

在產業分佈上,國有文化企業主要集中在新聞出版發行服務業,主要延續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和市場劃分方式,部分企業經營理念、產品生產和營銷策略趨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品質、生產工藝、使用價值、面向的消費羣體存在同質化、替代性較強,同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盈利空間縮小,不利於企業樹立品牌、分散風險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2. 協同創利能力不強

部分國有文化企業組建集團公司企業規模較大,部分企業尚未真正實現經營多元化和分工協作, 尚未發揮集團公司資本、 資金、人才、市場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不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搶佔市場、分散風險。

部分集團公司內部機構、資產、人員、生產和銷售尚未理順,集團融合、資源整合面臨困難,理念衝突和管理差異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內部缺乏控制力和凝聚力,不利於經濟效益的提升。

3. 綜合競爭力有待提升

部分國有文化企業整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未能在資金、技術、成本和市場佔有等方面形成優勢,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單打獨鬥,難以擺脫“小、弱、散”的局面。

以上就是小編有關“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存在哪些問題?”的拙見,雖然提起國有文化企業,我們都會覺的陌生,但是它的一些相關改革成果卻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會讓我們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所以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爲國有文化企業改制獻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