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資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實踐中,中小企業想要能夠成功的進行融資,並且減少法律風險的產生,那麼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融資原則進行。這樣才能避免企業蒙受重大損失,從而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那麼這個企業融資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詳細內容請閱讀下文進行具體瞭解。

企業融資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實踐中,有的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計劃,盲目性很大,似無頭蒼蠅,抱着僥倖的心理誤打誤撞,對投資方不加鑑別,沒有全面接觸,讓許多招搖行騙的投資中介或者投資公司有機可乘。結果嚴重的導致企業蒙受重大損失,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發展,輕者也使企業浪費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

此外,由於有的中小企業對融資的難度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一旦幾次融資動活受挫,便放棄了融資計劃,錯失了一些可以成功的融資機會,延緩了企業發展的步伐,頗爲遺憾。因此,中小企業在決定融資前,應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有清醒的認識,擺正融資行爲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位置,對融資的難度和長期性應做充分的估計,然後制定相應的融資計劃,使融資行動具有計劃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增加融資成功的可能性。在融資受挫後,不能灰心喪氣,需要總結經驗,改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效率和業績,採取更爲合理的融資策略。

一、收益與風險相匹配原則

企業融資的目的是將所融資金投人企業運營,最終獲取經濟效益,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在每次融資之前,企業往往會預測本次融資能夠給企業帶來的最終收益,收益越大往往意味着企業利潤越多,因此融資總收益最大似乎應該成爲企業融資的一大原則。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實際上在融資取得收益的同時,企業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對企業而言,儘管融資風險是不確定的,可一旦發生,企業就要承擔百分之百的損失了。

中小企業的特點之一就是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一旦風險演變爲最終的損失,必然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因此中小企業在融資的時候千萬不能只把目光集中於最後的總收益如何,還要考慮在既定的總收益下,企業要承擔怎樣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一旦演變成最終的損失,企業能否承受。即融資收益要和融資風險相匹配。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主要會遇到以下幾種風險,希望企業在融資決策過程中一定要將其考慮在內,進行綜合分析。

(一)政策風險

一般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不穩定,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變化,都有可能對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市場環境和融資形勢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中小企業不能根據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的變化做出敏銳的反應和及時的調整,將會給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一定的風險,進而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發展。例如,國家產業政策限制的行業,企業就難以爲繼。又如,在貨幣政策緊縮時期,市場上資金的供應減少,受此影響,中小企業透過市場來籌集資金的風險增大。要麼融通不到資金,要麼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數量減少,這又進一步增大了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利率風險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在市場經濟國家,利率是市場化的,利率的高低由市場資金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市場利率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資金的供需雙方帶來影響,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行了多年,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業拆借等一部分市場的利率已經放開,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越來越大,國家利用利率槓桿來調節經濟,商業銀行也利用利率浮動權來調節經營,降低風險。當國家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需要調高利率時,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將面臨融資方面的利率風險,融資成本將增加,融資將變得艱難。從近幾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實踐來看,商業銀行對國有大企業貸款的利率上浮範圍較小,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範圍較大,這無疑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成本。由於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爲了減少逆向選擇和降低道德風險,商業銀行要麼直接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要麼提高其貸款的隱含價格(如增加擔保和抵押等),要麼設定更高的貸款條件,這又使得中小企業的資金成本進一步增加。可見,利率風險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是直接的。

(三)經營風險

由於中小企業對外界經濟環境的依存性較大,因而中小企業除對國家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較強的敏感性外,國家經濟制度安排,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行業競爭態勢的加劇,都將增大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最終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那些經營不佳、銷售渠道不暢、競爭實力不夠或難以實行多元化經營來分散風險的中小企業往往首先受到市場的衝擊。而經營風險的增大又使中小企業的經營穩定性遭到破壞,進而更難滿足市場融資的條件,融資更加困難。

(四)管理風險

主要表現在,中小企業的管理觀念落後,內部管理基礎工作缺乏和管理環節薄弱,人員素質不高,對市場的潛在需求研究不夠,產品研發的技術力量有限,對市場的變化趨勢沒有預見性等。由於管理上的種種缺陷,致使中小企業的後勁不足。高開業率和高倒閉率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從而使得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介入非常謹慎。在我國,中小企業5年淘汰率近70%,30%左右的中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長潛能,七成左右發展能力很弱,能夠生存10年以上的中小企業僅佔1%。因此,中小企業無論是進行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會面臨諸多融資障礙,融資風險往往很大。

(五)誠信風險

中小企業信用不足是一個普遍現象。有的中小企業會計資訊不真實、資本空殼、覈算混亂,有的中小企業抽逃資金、拖欠賬款、惡意偷稅、產品低劣,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形象。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的江蘇瓊花涉嫌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成了衆矢之的,華蘭生物未上市先預警,偉星股份有重大資訊披露被遺漏,新和成涉嫌違規、造假等。相對於大企業的資訊公開化和低成本資訊的可得性,中小企業的資訊基本上是內部化的、不透明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很難透過一般渠道獲得。因此,銀行要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投資人要向中小企業進行投資就不得不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以提高資訊的收集和分析質量。這一方面加大了銀行或投資人的貸款和投資成本,另一方面也給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困難,能否融通到資金,能融通到多少資金,

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不確定性。

(六)評級風險

企業信用等級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融資資格、融資規模和融資成本。在我國,中小企業在信用評級方面明顯處於劣勢。因爲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和信用評級機構。現有的對中小企業的評級只是債權人自己建立的評級方法和評級指標,它的針對性、權威性和普遍適用性並不是很強,因而對中小企業的評級結果往往是偏低的,這使得中小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處於一種不利的地位。此外,由於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財務實力弱,負擔不起國內外權威評級機構的費用,要麼因信用級別低失去融資資格,要麼需加大融資成本。

怎樣才能使融資收益與融資風險相匹配呢?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用到大量的數學模型才能解釋清楚,而這又遠遠超出了本書的研究範圍,在此,作者只用一段通俗的語言加以闡述:首先測算融資的最終收益有多大,然後列舉出企業可能支出的融資成本以及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並用經驗預測這些風險一旦轉變爲損失,損失到底有多大。如果融資的最終收益大於這些損失,並且這樣的損失企業能夠承受,那麼企業的融資行爲就是可行的,也就基本達到了融資收益與融資風險相匹配。當然,風險的接受程度因企業而異,並沒有確定的量上的規定,風險和收益怎樣纔算匹配還需管理者自己做出判斷。

二、融資規模量力而行原則

確定企業的融資規模,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也非常重要。籌資過多,可能造成資金閒置浪費,增加融資成本,或者可能導致企業負債過多,使其無法承受,償還困難,增加經營風險。而如果企業籌資不足,又會影響企業投融資計劃及其他業務的正常開展。因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之初,要根據企業對資金的需要、企業自身的實際條件以及融資的難易程度和成本情況,量力而行來確定企業合理的融資規模。

融資規模的確定一般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一)資金形式

一般來講,企業的資金形式主要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和發展資金。

固定資金是企業用來購買辦公設備、生產設備和交通工具等固定資產的資金,這些資產的購買是企業長期發展所必需的,但是這些生產必需設備和場所的購買一般會涉及較大資金需求,而且期限較長。中小企業由於財力薄弱應儘可能減少這方面的投資,透過一些成本較少,佔用資金量小的方式來滿足生產需要。

流動資金是用來支援企業在短期內正常運營所需的資金,因此也稱營運資金,比如辦公費、職員工資、差旅費等。結算方式和季節對流動資金的影響較大,爲此中小企業管理人員一定要精打細算,儘可能使流動資金的佔用做到最少。由於中小企業本身經營規模並不大,因此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可以透過自有資金和貸款的方式解決。

發展資金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用來進行技術開發、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的資金。這部分的資金需求量很大,僅僅依靠中小企業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對於這部分資金可以採取增資擴股、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

(二)資金的需求期限

不同的企業、同一個企業不同的業務過程對資金需求期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高科技企業由於新產品從推出到被社會所接受需要較長的過程,對資金期限一般要求較長,因此對資金的需求規模也大,而傳統企業由於產品成熟,只要質量和市場開拓良好,一般情況下資金回收也快,這樣實際上對資金的需求量也較少。

中小企業在確定融資規模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本企業的資金需求形式和需求期限,做出合理的安排,儘可能壓縮融資的規模,原則是:夠用就好。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確定籌資規模一般可使用經驗法和財務分析法。經驗法是指企業在確定融資規模時,首先要根據企業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的不同性質,優先考慮企業自有資金,然後再考慮外部融資。二者之間的差額即爲應從外部融資的數額。此外,企業融資數額的多少,通常要考慮企業自身規模的大小、實力的強弱,以及企業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再結合不同融資方式的特點,來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的融資方式。比如,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要進行融資,一般來說,已獲得較大發展、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股份制企業,可考慮在證券市場發行股票融資;屬於高科技行業的中小企業可考慮到創業板市場發行股票融資;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則可考慮銀行貸款融資。再如,對初創期的小企業,可選擇銀行融資;如果是高科技型的小企業,可考慮風險投資基金融資;如果企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時,可發行債券融資,也可考慮透過併購重組進行企業戰略融資。

財務分析法是指透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分析,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管理狀況,從而確定合理的籌資規模。由於這種方法比較複雜,需要有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一般在籌資決策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運用。使用該種方法確定籌資規模,一般要求企業公開財務報表,以便資金供應者能根據報表確定提供給企業的資金額,而企業本身也必須透過報表分析確定可以籌集到多少自有資金。

三、控制融資成本最低原則

提起融資成本這個概念就不得不提起資本成本這個概念,這兩個概念也是比較容易被混淆的兩個概念。

資本成本的經濟學含義是指投入某一項目的資金的機會成本。這部分資金可能來源於企業內部,也可能是向外部投資者籌集的。但是無論企業的資金來源於何處,企業都要爲資金的使用付出代價,這種代價不是企業實際付出的代價,而是預期應付出的代價,是投入資金的投資者希望從該項目中獲得的期望報酬率。

而融資成本則是指企業實際承擔的融資代價(或費用),具體包括兩部分:融資費用和使用費用。融資費用是企業在資金籌集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如向中介機構支付中介費;使用費用是指企業因使用資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報酬,如股票融資向股東支付的股息、紅利,發行債券和借款向債權人支付的利息。企業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則融資成本的構成不同。從一般意義上講,由於中小企業自身硬件和軟件(專業的統計軟件和專業財務人員)的缺乏,他們往往更關注融資成本這個比資本成本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標。

企業融資成本是決定企業融資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對於中小企業選擇哪種融資方式有着重要意義。由於融資成本的計算要涉及很多種因素,具體運用時有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按照融資來源劃分的各種主要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高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爲:財政融資、商業融資、內部融資、銀行融資、債券融資、股票融資。

這僅是不同融資方式融資成本高低的大致順序,具體分析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財政融資中的財政撥款不僅沒有成本,而且有淨收益,而政策性銀行低息貸款則要有較少的利息成本。對於商業融資,如果企業在現金折扣期內使用商業信用,則沒有資金成本;如果放棄現金折扣,那麼資金成本就會很高。再如,對股票融資來說,其中發行普通股與發行優先股的融資成本也不同。

四、遵循資本結構合理原則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來源的構成及比例關係,其中債權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構成比例在企業資本結構的決策中居於核心地位。企業融資時,資本結構決策應體現理財的終極目標,即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在假定企業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價值可根據未來若干期限預期收益的現值來確定。雖然企業預期收益受多種因素制約,折現率也會因企業所承受的各種風險水平不同而變化,但從籌資環節看,如果資本結構安排合理,不僅能直接提高籌資效益,而且對摺現率的高低也起一定的調節作用,因爲折現率是在充分考慮企業加權資本成本和籌資風險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能使企業資本成本最低且企業價值最大,並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利益相關者積極性的資本結構,企業價值最大化要求降低資本成本,但這並不意味着要強求低成本,而不顧籌資風險的增大,因爲這同樣不利於企業價值的提高。

企業取得最佳資本結構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提高資本運營效果,而衡量企業資本結構是否達到最佳的主要標準應該是企業資本的總成本是否最小、企業價值是否最大。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最大時的資本結構應該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收益與風險共存,收益越大往往意味着風險也越大。而風險的增加將會直接威脅企業的生存。因此,企業必須在考慮收益的同時考慮風險。企業的價值只有在收益和風險達到均衡時才能達到最大。企業的資本總成本和企業價值的確定都直接與現金流量、風險等因素相關聯,因而兩者應同時成爲衡量最佳資本結構的標準。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融資時,要高度重視融資風險的控制,儘可能選擇風險較小的融資方式。企業高額負債,必然要承受能否按時償還的風險。企業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條件,所承受的風險大小也不一樣。例如,企業採用可變利率計息的方式貸款融資時,如果市場利率上升,則企業需要支付的利息額增大,這時企業需要承受市場利率風險,而如果企業採用固定利率方式融資時,一旦利率下調,企業也同樣會承受利率風險,因此,企業融資時應認真分析市場利率的變化,如果目前市場利率較高,而預測市場利率將下降時,企業貸款適宜按浮動利率計息;如果預測市場利率將呈上升趨勢,則適宜按固定利率計息,這樣既可減少融資風險,又可降低融資成本。從經驗來看,對各種不同的融資方式,企業承擔的還本付息風險從小到大的順序一般爲:股票融資、財政融資、商業融資、債券融資、銀行融資。企業爲了減少融資風險,通常可以採取多種融資方式的合理組合,即制定一個相對更能規避風險的融資組合策略,同時還要注意不同融資方式之間的轉換能力。比如,對於短期融資來說,其期限短、風險大,但其轉換能力強;而對於長期融資來說,其風險較小,但與其他融資方式間的轉換能力卻較弱。

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還常常會面臨財務上的提高收益與降低風險之間的兩難選擇。那麼,通常該如何進行選擇呢?財務槓桿和財務風險是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通常要考慮的兩個重要問題,而且企業常常會在利用財務槓桿作用與避免財務風險之間處於一種兩難處境:企業既要盡力加大債務資本在企業資本總額中的比重,以充分享受財務槓桿利益,又要避免由於債務資本在企業資本總額中所佔比重過大而給企業帶來相應的財務風險。在進行融資決策與資本結構決策時,一般要遵循的原則是:只有當預期普通股利潤增加的幅度將超過財務風險增加的幅度時,借債纔是有利的。財務風險不僅會影響普通股的利潤,還會影響到普通股的價格,一般來說,股票的財務風險越大,它在公開市場上的吸引力就越小,其市場價格就越低。

因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應當在控制融資風險與謀求最大收益之間尋求一種均衡,即尋求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

尋求最佳資本結構的具體決策程序是:首先,當一家企業爲籌措一筆資金面臨幾種融資方案時,企業應該分別計算出各個融資方案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然後選擇其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最低的一種。其次,被選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最低的那種融資方案只是諸種方案中最佳的,並不意味着它已經形成了最佳資本結構。這時,企業要觀察投資者對貸出款項的要求、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等情況,根據財務判斷分析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同時企業財務人員可利用一些財務分析方法對資本結構進行更詳盡的分析。最後,根據分析結果,在企業進一步的融資決策中改進其資本結構。

五、測算融資期限適宜原則

企業融資按照期限來劃分,可分爲短期融資和長期融資。企業究竟是選擇短期融資還是長期融資,主要取決於融資的用途和融資成本和等因素。

從資金用途來看,如果融資是用於企業流動資產,由於流動資產具有周期短、易於變現、經營中所需補充數額較小及佔用時間短等特點,企業宜於選擇各種短期融資方式,如商業信用、短期貸款等。如果融資是用於長期投資或購置固定資產,這類用途要求資金數額大,佔用時間長,因而適宜選擇各種長期融資方式,如長期貸款、企業內部積累、租賃融資、發行債券、股票等。

從風險偏好角度來看,管理者有穩健型、激進型和保守型三種類型,不同風險偏好的管理者,所作出的決策也是不同的。

穩健型的管理者一般對波動性資產採用短期融資的方式籌資,對永久性資產則採用長期融資的方式籌資。這種融資決策的優點是,企業既可以避免因資金來源期限太短引起的還債風險,也可以減少由於過多借入長期資金而支付的高額利息。

激進型管理者則用長期資金來滿足部分永久性資產對資金的需求,餘下的永久性資產和全部波動性資產都靠短期資金來融通。激進型融資的缺點是具有較大的風險性,這個風險既有舊債到期難以償還和可能借不到新債的危險,還有利率上升、再融資成本要升高的風險。當然,高風險也可能獲得高收益,如果企業的融資環境比較寬鬆,或者企業正趕上利率下調的好時機,則具有更多短期融資的企業會獲得較多利率成本降低的收益。

保守型融資者不但用長期資金融通永久性資產,還融通一部分甚至全部波動性資產。當企業處於經營淡季時,一部分長期資金用來滿足波動性資產的需要;在經營旺季時,波動性資產的另一部分資金需求可以用短期資金來解決。這種融資決策固然可以使得企業保證資金的供給,但是無形中也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畢竟長期融資的利率要高於短期融資。

企業在進行融資期限決策時還是從融資目的和需要出發爲佳。中小企業成立時遇到的困難較多,一定要“精打細算”纔好,激進型的管理者固然有可能由“冒險”帶來鉅額收益,但也很有可能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虧損),這個代價往往是中小企業承擔不起的。尤其是現在普遍中小企業融資難,本來“錢”來得就不容易,在使用時一定要慎重。因此,應在合理區分融資目的和用途的基礎上,採用穩健型的融資方式。

六、保持企業有控制權原則

企業控制權是指相關主體對企業施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力。控制權的掌握具體體現在:控制者擁有進入相關機構的權利,如進入公司制企業的董事會或監事會;能夠參與企業決策,並對最終的決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有要求時,利益能夠得到體現,如工作環境得以改善、有權參與分享利潤等。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行爲所導致的企業不同的融資結構與控制權之間存在着緊密聯繫。融資結構具有明顯的企業治理功能,它不僅規定着企業收入的分配,而且規定着企業控制權的分配,直接影響着一個企業的控制權爭奪。比如在債權、股權比例既定的企業裏,一般情況下,股東或經理是企業控制權的擁有者;在企業面臨清算、處於破產狀態時,企業控制權就轉移到債權人手中;在企業完全是靠內源融資維持生存的狀態下,企業控制權就可能被員工所掌握(實際中股東和經理仍有可能在控制企業)。由此可見上述控制權轉移的有序進行,依賴於股權與債權之間一定的比例構成,而這種構成的變化恰恰是企業不同的融資行爲所導致的。

企業融資行爲造成的這種控制權或所有權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性、獨立性,而且還會引起企業利潤分流,損害原有股東的利益,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近期效益與長遠發展。比如,發行債券和股票兩種融資方式相比較,增發新股將會削弱原有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除非原股東也按相應比例購進新發股票;而債券融資則只增加企業的債務,並不影響原有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因此,在考慮融資的代價時,只考慮成本是不夠的。中小企業管理者開辦企業一個很大的初衷就是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如果到頭來“爲他人做嫁衣裳”則不是管理者所願意看到的。因此,管理者在進行融資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各種融資方式的特點,精確計算各種融資方式的融資量對企業控制權會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把企業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當然,掌握企業的控制權並不是說一定要掌握企業百分之百的控制權,對於中小企業來講,在初創時期和發展過程中融資是不可避免的,債權融資固然可以保證企業控制權,但是這種融資有的時候由於中小企業自身情況的限制並不能保證足額得到所需資金,而且債權融資的成本也較大,並不一定適合中小企業所有情況下的融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小企業融資也必須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的時候恰恰是企業利潤分配權以至控制權。

辦好企業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務,只要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出讓部分企業控制權是可以接受的。當然管理者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不被侵犯,這就需要理性、全面地來考慮。

七、選擇融資方式最佳原則

中小企業在融資時通常有很多種融資方式可供選擇,每種融資方式由於特點不同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影響也會反映到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上。

企業融資通常會透過以下途徑給企業帶來影響:首先,透過融資,壯大了企業資本實力,增強了企業的支付能力和發展後勁,從而增加了與競爭對手競爭的能力;其次,透過融資,能夠提高企業信譽,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最後,透過融資,能夠增大企業規模和獲利能力,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從而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快企業的發展。但是,企業競爭力的提高程度,根據企業融資方式、融資收益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比如,通常初次發行普通股並上市流通融資,不僅會給企業帶來鉅額的資金,還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商譽,使企業的競爭力獲得極大提高。再比如,企業想開拓國際市場,透過各種渠道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尤其是與較爲知名的國際金融機構或投資人合作也能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這樣就可以迅速被人們認識,無形之中提高了自身形象,也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這種透過選擇有實力融資合作伙伴的方法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做法在國內也可以運用。

八、把握最佳融資機會原則

所謂融資機會,是指由有利於企業融資的一系列因素所構成的有利的融資環境和時機。企業選擇融資機會的過程,就是企業尋求與企業內部條件相適應的外部環境的過程。從企業內部來講,過早融資會造成資金閒置,而如果過晚融資又會造成投資機會的喪失。從企業外部來講,由於經濟形勢瞬息萬變,這些變化又將直接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和成本。因此,中小企業若能抓住企業內外部變化提供的有利時機進行融資,會使企業比較容易地獲得資金成本較低的資金。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融資機會的選擇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於企業融資機會是在某個特定時間出現的一種客觀環境,雖然企業本身也會對融資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但與企業外部環境相比,企業本身對整個融資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實際上只能適應外部融資環境而無法左右外部環境,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地尋求並及時把握住各種有利時機,努力尋找與投資需要和融資機會相適應的可能性。

第二,由於外部融資環境複雜多變,企業融資決策要有超前性,爲此,企業要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和國外利率、匯率等金融市場的各種資訊,瞭解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國家貨幣及財政政策以及國內外政治環境等各種外部環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預測能夠影響企業融資的各種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可能的各種變化趨勢,以便尋求最佳融資時機。

第三,企業在分析融資機會時,還必須要考慮具體的融資方式所具有的特點,並結合本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適時制定出合理的融資決策。

綜合實踐經驗,本站小編在上文中爲大家整理出來了融資需要遵循的八個原則。要是各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能夠做到上述內容,那麼融資對企業來講無疑是利大於弊的,也有利於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要是你在這方面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諮詢我們本站網站的在線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