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詐騙罪的報案時效是多久?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詐騙罪的報案時效是多久?

在當代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的是,一旦我們遭遇到了不法的侵害,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報警處理,比如說詐騙行爲,我們就會去公安局進行報案,那麼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詐騙罪的報案時效是多久?那麼,接下來小編將爲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相關的知識。

一、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詐騙罪的報案時效是多久?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和政策對於公民報警時間要求尚無明確規定,但是,相關法律法規對於違法犯罪行爲的追逆時限有明確規定。

1、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2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爲在六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不再處罰。此規定的期限,從違反治安管理行爲發生之日起計算;違反治安管理行爲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爲終了之日起計算。

2、刑法第87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1)法定最高刑爲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2)法定最高刑爲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3)法定最高刑爲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4)法定最高刑爲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爲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覈准。

二、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爲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爲。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通常認爲,該罪的基本構造爲:行爲人以不法所有爲目的實施欺詐行爲→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爲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於侵犯人身權利罪。

詐騙罪侵犯的對象,僅限於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而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刑法已於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客觀要件

本罪往客觀上表現爲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

首先,行爲人實施了欺詐行爲。欺詐行爲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二者從實質上說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爲。欺詐行爲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作出行爲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因此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還是現在的事實與將來的事實,只要具有上述內容的,就是一種欺詐行爲。如果欺詐內容不是使他們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行爲。欺詐行爲必須達到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對自己出賣的商品進行誇張,沒有超出社會容忍範圍的,不是欺詐行爲。欺詐行爲的手段、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行爲本身既可以是作爲,也可以是不作爲,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的義務,但不履行這種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或者繼續陷入錯誤認識),行爲人利用這種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行爲。根據刑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騙取財物的以詐騙罪論處。

其次,欺詐行爲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爲人的欺詐行爲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爲的成立。在欺詐行爲與對方處分財產之間,必須介入對方的錯誤認識。如果對方不是因欺詐行爲產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就不成立詐騙罪。欺詐行爲的對方只要求是具有處分財產的權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財物的所有人或佔有人。行爲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爲手段,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僞的證據,使法院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得財產的行爲,稱爲訴訟欺詐,但不成立詐騙罪(詳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關於透過僞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爲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覆》)。

首先小編想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詐騙罪的報案時效是多久的問題,這也就意味着報案的時間並沒有限制,但是我國法律對於詐騙罪的立案標準有着嚴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