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行爲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欺詐行爲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欺詐行爲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

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僞的,並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僞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實際生活中,陳述錯誤事實並不少見,根據行爲人的動機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行爲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此時就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第二類是行爲人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認爲陳述的錯誤事實是真實的,即他主觀上並沒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此時不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但是如何區分行爲人是否具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卻非易事。這主要從行爲人的行爲動機、知識經驗以及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去認定。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爲。

欺詐行爲,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爲。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爲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爲,例如將假冒僞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爲,是指行爲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呢?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爲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

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爲之間具有因果關係。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麼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係,並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爲意思表示。

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並不是因欺詐行爲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爲之間具有因果聯繫。

欺詐行爲的構成要件有4點,只有滿足了以上4點,才能認定他人構成欺詐,該4點缺一不可。當然,如果他人實施了欺詐行爲,但是被欺詐者卻沒有上當受騙,那麼欺詐是沒有成立的,換句話說,欺詐者的行爲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可能會構成欺詐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