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農轉非能獲得林地補償嗎?

一、戶口農轉非能獲得林地補償嗎?

戶口農轉非能獲得林地補償嗎?

農轉非戶口肯定是得不到農村的徵地補償款的,在農村的徵地工作過程中,給每家每戶所支付的安置補償費,本來就是按照戶口本上登記的這些人數進行計算的,如果家裏面有家庭成員的戶口已經轉到了城市,那就不是村集體成員了,自然沒有徵地補償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徵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援。

二、農村徵地補償要堅持哪些原則?

1、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原則

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透過制定公佈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係、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佈一次。

2、間接補償原則

雖然很多情況下,進行徵地補償的是開發商,但是從法律來看,徵收土地是國家爲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徵收爲國家所有,將集體土地轉變爲國有土地,並不是開發商向農民買地。所以在徵收土地過程中徵地補償款是由國家對失地農民和集體進行補償,而不是開發商或者用地單位進行。

3、平等原則

在進行徵地補償款分配中,要充分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每個成員或村民享有平等的待遇,正確地處理利益關係。之所以會出現剝奪少數成員或村民徵地補償款分配的收益權,主要受經濟利益驅動的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次的收益和徵地款分配總量是恆定的,爲了更多的分配集體收益,惟有透過減少應分款人數來實現多數村民的最大利益化,因此,公正、公平地分配徵地款是保障每個成員或村民享有土地收益權的前提。

4、保障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

失地農民再就業比較困難,失地農民本身綜合素質較低,有一技之長或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仍是少數,大多數缺乏非農勞動技能、年齡偏大、思想觀念落後。農民在失去土地後,一部分從事着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工資待遇少的工作,其勞動所得很難養家餬口,生活處境艱難;另有大部分農民處於失地又失業的困境。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問題,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在面對徵地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被徵地農民的失地保險。

綜上所述,在山區有不少農村家庭會承包林地,如果被政府徵用,對於土地補償款,政府會按照家庭農業人口數量分配,已經農轉非的家庭成員,就不再享有分配林地補償款的權利。正因爲如此,現在很多農村居民並不會隨便就將戶口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