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戶口徵地補償是如何獲得的?

隨着土地規劃發展,政府會對土地承包人徵收土地。政府徵地後會根據土地承包人的戶籍發放徵地補償作爲徵地的補償費和土地承包人的安置費用。按照我國法律,農業戶口的土地承包人可以獲得徵地補償,那麼非農戶口徵地補償是怎麼獲得的呢?下面就由本站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非農戶口徵地補償是如何獲得的?

一、非農業戶口不享有土地徵用補償款的原因

土地徵用補償款的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中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當國家因爲發展需要徵用集體土地的,土地所有單位和使用人必須無條件服從並支援。規定特別指出,對於農村徵地的補貼項目有青苗費,附着物費以及安置費等。以上所有費用都是針對現土地使用者而言。地被徵了,農民吃飯就成問題,再創業或轉行都需要一定的啓動資金,所以,纔有了土地徵用補償政策,使農民擁有徵地獲補償的權益。

非農業戶口不享有土地徵用補償款的原因 非農業戶口已經轉爲城市或者城鎮人口,這類人在農村不再有承包的土地,也不存在轉行就業的問題,更加不存在青苗費以及附着物,或者說根本沒有土地使用權,所以,非農業戶口沒有資格享受土地補償費。

二、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情況下,非農戶口可獲得徵地補償的條件

1、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情況下,非農戶口可獲得徵地補償的法律規定

一般來說,徵地補償是針對農民,即具有農村戶口的人。農村集體土地徵收,集體組織的成員均有權享受徵收補償。如果是非農業戶口,肯定就不是農村集體組織成員,不能享受徵地補償,但根據各地法律政策的不同,此一般規定也會出現一些特殊變通。

如果是小城鎮的非農業,可以享受補償。《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意,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所以小城鎮的非農業,還保留有承包地,徵地時應予以補償。

2、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情況下,非農戶口可獲得徵地補償的實際情況

無論是《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還是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均強調了保護被徵地農民的利益,保障其生活質量不降低。尤其物權法與以前的法律法規相比增加了安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更加有利於保護被徵地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強調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但是,實踐中,徵地補償款是否撥付到位,款到村民委員會手中之後,對於徵地補償款如何分配法律規定了村民自治,但是對於應該分配到土地承包人手中,而不予分配或者少分配,卻各有爭議,有法院認爲該爭議屬於村民自治範圍不屬於法院管轄。那麼,這部分人員如何才能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透過什麼途徑才能夠得到賴以生存的徵地補償款,尤其對於按照城市居民到了退休年齡的人在失去土地又無社會保險保障其生活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維權,值得我們思考。實際中,不能僅僅因爲其非農業戶口的一個身份而將其排除在徵地補償的範圍之外,而是綜合進行考慮:是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問題。關於該事項,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各地的認定標準不一,一般以是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常住戶口、是否在本地長期居住生活,是否以本集體固定的生產生活爲生活來源進行判斷。

徵地補償對被徵用土地的土地承包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徵地補償是有法律規定的條件的。當然,法律對非農戶口不享有徵地補償的規定是有侷限的。在農村集體土地被徵收的情況下非農戶口就有獲得徵地補償的可能。所以關於非農戶口徵地補償的具體法律規定需要我們去了解。